培养出”精气神合一“的孩子,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陈农夫天使学堂 二维码
139
发表时间:2022-03-24 09:05网址:http://www.huashandao.com 放眼世界,中国人是最关心下一代的,把下一代看成是“命根子”。关心下一代其实是关心我们的未来,寄希望于未来。 想比别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去参加高考辅导班;去找会押题的老师;什么专业热门学哪个。金融专业好找工作,收入又高,于是一股脑儿地都上金融专业。现在金融危机来了,这个专业又要凉了,到头来发现学了一堆费时、费力、无用、随时被淘汰的知识。社会确定性的价值和知识都在逐渐颠覆,你和我所在的职业都在遭受被人工智能取缔的危机。 一般的教育毕竟是商业行为,贩卖知识。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把教师视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整个教育思想和教育环境变得急功近利,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价值观的塑造。人在快乐的氛围中变聪明,在压抑的环境下变笨。 教师厌职、学生厌学,越教越痛苦,越学越笨。即便是那些看似优秀的孩子,很多时候也是没有自我的,觉得自己的价值主要来自师长的肯定,考得好不一定很开心,考砸了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因为学习压力大得了抑郁症,北大新生给父母留下遗书:我已为你们考上北大,别再烦我!教育不应该是一件苦差事,如果我们感到疲惫、愤怒、痛苦、焦虑,那方法一定是错的,需要换一种思路。 先理解生命,再思考教育。现在很多孩子,他表现出来的言行状态,跟他的年龄是不匹配的。没有朝气蓬勃、没有积极向上,是佛系、颓废、丧、躺平。 未来世界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最好的武器就是完整的、饱满的、永远好的生命状态。中医里把这种状态称为“精气神合一”。天使学堂的本质是培养有“精气神”、生命状态良好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可以有挫折、可以有坏情绪,但是他能比较快地从坏情绪中走出来。所以他永远觉得心中有爱、与人相处融洽、有事想做、有事能做、有事可做,这样的孩子有幸福感。抑郁症的人,都是觉得生无可恋、无事可做、无人可爱、无人可想,他就会想死。“精气神合一”就是对内心幽暗的对抗。衣食不缺成长起来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良好的生命状态,天使教育要培养有“精气神”的人,是能够与环境、与身边的人相处融洽的。 每个小孩最初都是天赋异禀的,小孩远比大人聪慧,只是不断接收成人的欲望后,智慧的门慢慢地关闭。每个小孩都是天才,只是父母不知道。每个人都可以厉害一百倍,只是自己不相信。父母拼命给孩子报兴趣班、选名校,但结果是父母委屈、孩子痛苦。在统一的教育标准下,衍生出“差生”的概念。“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就是“问题学生”,只是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自己的习惯。父母的认知限制了孩子的思维,父母教育的失败最后会让孩子买单。 当年米开朗基罗做成大卫雕像后,所有人都觉得震撼,记者问米开朗基罗:“你是怎么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他想了半天后,很慎重地回答:“不是我创作出这么伟大的作品,而是那个石头里面本来就有个大卫,我只是把他释放了出来。”这句话特别精彩,这句话就是千古教育的本质。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个更好的自我,甚至是伟大的自我。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一定有这样一个自我。教育的本质——不论家长还是老师,其实就是帮助他释放出那个伟大的自我。 注意!你只是帮助而不是替他做一系列的选择,因为你替他做了很多事之后,反而把他封在里面了。因为我们用了工业文明时期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它限制了我们很多学生学习智慧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升,它在压抑每个孩子的学习激情。努力就会成功,这是一句善意的谎言。没有人不努力,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顶峰。成功是将最拿手的、最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毛主席最深刻地领悟到了孔夫子教育的真谛,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为什么活到老学到老?你活到老的时候,你的老师、父母已经离开了,那就不是为他们学的,而是为自己学的。保持住学习的激情,人生便会有趣和精彩起来。因为教育的终点是成长,而不是指向成功。孔子讲:“有教无类”。天使教育认为:对待“问题学生”,要捕捉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树立了信心,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营商业要童叟无欺,开办医院要生命至上,从事教育要有教无类,天使学堂的词典里没有“差生”二字。 天使教育对成功的有多样化标准,或者说不定义成功、都成功。不要有更多的成功学,不要有更急功近利的精神。 教育是育人的,是为了满足人“身心灵”的自由,而不是给人带来痛苦。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人性的问题,学会人与人之间正能量的相处。人人亦师亦友,身教大于言传,做好人,行好事,这就是教育,不学而学的教育是环境影响。教育要有人情味,不需要很复杂的学术讨论,人情味是一个健康的、有生命的、充满爱和希望的氛围。建设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健康则带来思想健康、行为健康、身体健康。 改革开放四十年,物质财富飞速增长。但是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现在老是说我不太开心呢?甚至觉得心里不安宁呢?为什么呢?因为传统文化、精神教养的丢失。学校机构缺乏大教育观,只重智育不重德育。成绩压倒一切,培养了许多思想不健全的学生,并在未来产生负面影响。受过教育的人不一定有教养,有文化不一定有文明。高学历的人不排队、随地吐痰,他们很有文化,但他们有文明吗?他们受过教育,但是他们有教养吗?玻璃大王曹德旺14岁辍学,他没有文化,但他有处事的智慧。所以很多观念我们要重新去反思。 我们曾经把一些观念全部颠倒,我们曾经把仁义道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孝顺都视做是负面的。经济发展,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只不过是手段,它不是目的。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的文化辉煌灿烂。现在谁还知道唐朝的GDP是多少?唐朝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多少?唐朝经济总量多大?没人知道。但是唐朝拥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拥有李商隐。我们就知道,唐朝是一个最强盛的时代。天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有些观念重新思考,并且改变。以往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反过来,恐怕应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吧! 科技快过我们双脚的奔驰,科技可以达到你我之目光所不能及,科技的计算快过我们的大脑……四肢、记忆、乃至这头颅,都将被科技所替代。 万物之灵的人类,凭什么可以在机器人面前收拾起尊严、信心与勇气?是心,人心的力量无可取代,人心所创造的真理无可取代,精神教养无可取代。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会赞叹李白的诗歌,都愿意去聆听佛陀的教诲,去享受贝多芬伟大的音乐诗篇。那么,一场守护人心的人文运动便迫在眉睫。去读书,去读真正的典籍,去会友,不仅仅吃喝,而是在灵魂上相互拔擢。只有你在往上走,科技的水才不漫过我们的头颅。知识代表过去式,智慧开创未来。 有人说半部论语治理天下,我不确定。但这三句论语可育天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个讲人成长的本质是基础的个体学习;第二句讲团队是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亦师亦友共同成长;第三句讲守住做人的底线,这个社会就有希望。 知识泛滥,人工智能的时代必将到来,我们如临深渊,我们如沐朝阳。守住你的精气神,养护你的心,这份养护将回报你一个即使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依旧安全与自由的灵魂。而这个灵魂,才可能带我们抵达又一个伟大的时代。 陈农夫认为,一个快乐学习环境才是智慧启蒙的最佳方式,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共享共参与建设公益《天使学堂》,人人亦师亦徒理念,人人奉献爱心,传授力所能及学问,才艺,相互欣赏,相互传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相互关爱,这种没有欲望的环境,男女老幼相互影响,以身作则,一辈子进步成长实现快乐智慧人生,终生热爱学习才是真正“抗衰老”,这种环境更能孕育我们后代“人人成天才”。 |